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也是中国人的头等重要节日。
春节来临之际,家家户户'老老小小,都在为庆贺春节忙碌着。我们霞浦人也不例外,特别是以前,从十二月廿三开始就有了春节的浓厚气氛。
农历的十二月廿三,宁波人称之为“小年”。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
生日,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“祭灶果”供灶君生日,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“祭灶夜”。其实,“祭灶果”是宁波特有的,它是由冻米糖、脚骨糖、红球、白球、麻球、油果等混合而成。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,大人就把厨房大灶上神龛里的灶君菩萨请下来,连同一匹“灶马”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。然后,马上把“祭灶果”分给孩子们吃。祭灶,按老百姓的说法是要灶君菩萨上天宫后,对玉帝“多说好话”,以求“来年下界降吉祥”。
年前,还有一件大事就是“谢年”。“谢年”是表示宁波人对大自然的年终感恩,对祖先的告慰,也是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盼。“谢年”也叫“谢年羹饭”。一般人家用五个祭盘。祭盘是红色的圆形木盘,比洗脸盆略小,也浅一些。祭盘上的祭品,中间一盘是一只猪头,称为“利市”,是吉利的意思。办不到猪头的用一刀肋条肉代替。另一盘是一只大公鸡,或者是两只较小的公鸡,但母鸡是不用的。以上两盘是熟食,其余三盘是生料:一盘是两条鲢鱼,象征岁岁有鱼(余);一盘是蚶子,象征对本对利;最后一盘是年糕,象征生活年年高,年糕三四条一排,纵横交错地叠起来。桌前摆放香炉和烛台,还放年糕粉做成的“元宝”。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。整个桌面摆得满满当当的。
正月初一为春节。是日,人们早早起来,着新衣、戴新帽、穿新鞋,以示辞旧迎新。据说穿未下过地的新鞋,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。男主人起床,口念吉词先开门,放炮仗于门口,称“开门炮”。开门炮一般放三个,要“带四放三”,留一个作“备炮”,宁波话“备炮”出典于此。炮仗放得越高越响,示意新年吉利。若是“次、次、次”的哑炮,则表示不吉,立即补放一个。
是日,早上吃汤团(汤圆),寓意团团圆圆。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“休息”一天,实则让家庭主妇休息,不扫地、不乞火(不向别人点火、点香烟)、不杀牲、不动刀剪、不倒马桶、不洗涤衣服,也不打骂孩子、不讲不吉利的话。睡前,放“关门炮”。晚上不出门,俗称过“太平夜”。 接着,就是拜年。拜年一般是从家里开始,然后是亲属。先至亲后远亲,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,先拜近亲后拜远亲。说起拜年,有句耳熟能详的俗语,十分有趣那就是:“拜岁拜嘴巴,猪油汤团烫下巴”。
春节拜年,走亲访友一直到正月十五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,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,故称上元节。正月十三为“上灯夜”,十八日为“落灯夜”,期间为“灯节”。 上灯夜,宁波人兴吃芦穄汤果。十四夜,有“照蛇虫”习俗。是日,农家在田头、田塍点火烧野草“驱邪”,俗叫“驱煌虫”,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,故又称“谭火龙”。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。
元宵夜,闹花灯,放鞭炮,吃汤圆。是夜,少女相约于厕间、猪栏迎祭紫姑,亦叫迎祭厕姑,并扶乩,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。相传厕姑名何媚,山东寿阳李景之妾,因不容于李妻,常役以秽事,于是日悲愤而死,后奉为厕姑,宁波人俗叫“屙缸姑娘”。因此,迎祭紫姑也称“请屙缸姑娘”。
|